很多人覺得戀愛進入怠倦期可能就是分手的時候,其實不然,戀愛怠倦期可能是你們感情升華的時刻,下面就來為大家分析這是為什么?
為什么戀愛倦怠期是感情升華的時刻
一段完美的愛情是怎樣形成的?目前心理學界最受認可的說法,就是斯滕伯格的【愛情三角理論】:激情,親密,承諾。
我們經常說的“七年之癢”“愛情終將變為親情”,其心理學本質,是愛情中激情的部分,是會消耗殆盡的。
激情是乍見之歡,只要看到對方一眼就心跳不已,粘膩在一起也不知疲倦,但這一切都是神經遞質在作祟,
苯乙胺讓人神經亢奮,多巴胺讓你對對方上癮,但這些奇妙的激素,都有適應期,如果某一天,激情燃燒殆盡,但是親密和承諾又沒有建立起來,這樣一段親密關系自然顯得尷尬而古怪。
李宗盛的那首《陰天》里,也有這樣一段歌詞。
開始總是分分鐘都妙不可言
誰都以為熱情它永不會減
除了激情褪去后的那一點點倦
熱情退卻的時候,你們應該做的,是建立屬于你們的親密和承諾。
所謂親密,指的是三觀契合,相濡以沫,即便脫離情侶身份,你們依然可以是親密的朋友。
所謂承諾,指的是雙方對未來有共同的規劃和預期,并愿意一起為未來努力。
換言之,一段綿長的愛情,除了最開始的性吸引和荷爾蒙之外,應該是相互欣賞,共同成長的。
一段糟糕的感情,是兩個人沉浸在激情期的浪漫中,退化到“全能自戀”狀態,在激情期消磨過后抱怨對方“沒有之前對我好了”。
一段好的感情,是雙方都能理解和接受激情是暫時的,并能通過深度溝通建立契合的溝通,共同規劃未來的生活。
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.默斯坦(Bernard Murstein)在1970年的一篇論文中,解析了愛情的發展過程,提出了著名的SVR理論,也就是刺激-價值-角色(Stimulus-Value-Role)理論。
這套理論延展了斯滕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,提出了激情(刺激),親密(價值觀),和承諾(角色)在愛情不同階段的作用占比。愛情最開始受刺激主導,后來受價值主導,最后受角色主導。
所以,進入戀愛倦怠期,是感情需要告別激情的主導,建立親密,建立承諾的過程,是一個升華的過程。
如果升級不上去,這段關系就停留在吃喝玩樂啪啪啪的“酒肉伴侶階段”,自然無法長久。
我以前也以為,戀人之間,若開始相互厭倦,就應該結束了。直到最近才明白:當你感覺愛開始變淡,感情進入怠倦期的時候,真正的愛才開始浮現。當然,你可以選擇放棄,然后去尋找一個新鮮的愛,但代價是,你永遠逃不過新鮮的死循環。